中国青年网

就业创业

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

发稿时间:2021-11-22 15:57:00 来源: 工人日报

  观 点

  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就业创业是缩短城乡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必须深入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多措并举为就业创造新渠道和新机遇。

  

  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如期完成,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促进就业创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就业创业是缩短城乡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坚持扩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并举,扎实推进就业惠民生工作,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尽管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就业形势比较复杂。为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深入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多措并举为就业创造新渠道和新机遇。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吸引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的先决条件。乡村基础设施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返乡人员就业创业的项目和决心。乡村要振兴,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一环。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乡村道路的投入,实施乡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强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兴建乡村垃圾清洁化、资源化处理设施,让乡村变得更加干净。实施数字化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信息通信技术设施建设。加强村级客运公交化、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农村投递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为返乡人员提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的机会。

  提升教育资源投入,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教育培训。以乡村振兴专业为抓手,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拓宽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渠道,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规模。构建“政府+企业+农户”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种植型、养殖型、加工型、营销型等乡村振兴实用型人才,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提高劳动力就业质量。同时,引导农业企业建设实训基地,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乡村人才孵化基地,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

  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加快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立专业,发挥教育事业的基础性作用,为乡村振兴发展培育一支新型职业化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培养专业对口的技能型人才和创新人才,挖掘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筛选审核形成人才储备库,吸纳一批返乡创业青年,鼓励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培育劳务品牌,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劳务品牌融合了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引领带动就业的能力强。推进劳务品牌建设,发现和培育更多劳务品牌,能够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加速劳务品牌发展提升,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劳务品牌技能带头人、建设劳务品牌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提高劳务品牌含金量。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渠道,探索实行“培训+输出+品牌”的一条龙模式。借助品牌效应带动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数量,扩大劳务品牌就业规模,带动更多人实现高质量就业。

  推进劳务输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劳务输出人员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权益保障、社会保险、基本生活补贴等政策支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之路。注重品牌培育,提高技能含量,切实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形成“塑造劳务品牌、消费劳务品牌、热爱劳务品牌”的良性循环,持续涌现高质量劳务品牌,助力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越来越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了乡村产业兴旺和当地就业。然而,资金、资源向来是创业中的难点、痛点。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发展生态,搭建友好的返乡创业环境,整合创业扶持政策,给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土壤”。为解决资金问题,应进一步打通融资渠道,为返乡创业群体提供保障。通过推出金融信贷政策、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等方式,拓宽创业者融资渠道,为返乡创业群体提供融资便利。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出台优惠政策,整合资金大力推进乡村微工厂建设,吸引本地青年返乡创业,根据带动就业人数给予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扶持建设各类创业孵化基地,构建以创业大学、创业孵化器、创业加速器等创业平台为基础,以公共创业政策和创业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全民创业格局。通过荣誉奖励等方式,鼓励返乡创业者引导、带动更多人回乡创业和在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壮大产业,强化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振兴乡村。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要借助工业优势,运用工业思维,谋划乡村产业发展。在乡村建设特色生产园区,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带动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先进理念等向农业农村流动,从根本上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为城乡产业融合和乡村产业兴旺提供帮助。推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

  同时,改善环境,突出社区,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环境优美的生态空间。发挥农村生态环境优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形成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