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就业

首页 >> 就业指导 >> 正文

5位新劳模讲述奋斗圆梦故事

发稿时间:2020-11-25 11:27:00 作者:吴晓东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2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吴晓东)“这是我们一直使用的手套,它是金属丝和金属粉末混编而成的,这里有个小辫子,它是连接衣服、裤子、袜子,帮它变成一个整体,就好像我们被一个金属笼子保护起来,然后从事带电作业,所以有人称我们是守护电网的特种兵。”今天下午,在国新办举办的“岗位成才、奋斗圆梦”5位新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作业二班班长、高级技师胡洪炜,特意带来了自己日常使用的“装备”。

  2000年退伍以后成为国网湖北电力的一名一线工人,也正好赶上我国大力发展“电力高速公路”建设,就是通过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在全国长距离进行电力资源调配,特高压带电作业一直是世界的禁区,但禁区也得有人去闯,2009年胡洪炜成为世界±800千伏特高压带电作业第一人,勇闯特高压禁区,守护万家灯火。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工班长、高级技师刘丽带到现场的,是采油井口的盘根盒,“以往这个盘根盒是装在我们的井口,就像我们油井的喉咙一样,抽油杆通过它延伸到千米地下,所以它的密封必须要做好,这里有它的密封填料,我们以往更换的时候需要用螺丝刀在这里抠取,越深越难抠,工作又费时间又费力。这是我研制的上下可调试盘根盒,现在我们不需要抠取,操作的时候,通过转动里面的密封圈,就可以自己旋转出来,就像我们平时女士用的口红一样”。作为中国石油大庆油田一名基层的一线采油工人,刘丽的工作主要是对数据的记录、设备维修保养,以及通过创新和改进解决生产中大大小小的生产难题,“这种小改小革虽然不大,但是我和我的工友们、工作室的成员们齐心合力做了1048件,获得165件国家专利,累计创效1.2亿元。作为一名普通采油工人,能够通过创新为企业多省钱、为国家多产油,我感到十分自豪”。

  贵州钢绳(集团)有限公司二分厂技术员、高级技师周家荣30多年里就干了一件事,用一双巧手编制的钢丝绳,如今成为诸多大国重器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见面会现场,周师傅带来的钢丝绳样品让大家眼前一亮,“这个钢丝绳里面有几种不同直径的钢丝,由两百多颗按照钢丝绳结构和属性组成,我们运用了新工艺、新技术、新操作技能研制生产出来,这种钢丝绳的破断压力比较大,能够承载提升较重的物体。”周家荣自豪地说,我们现在生产的钢丝绳产品已经用在了世界最高的桥梁北盘江特大桥,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并且还成功应用在全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我们的产品还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国内钢丝绳行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真正有了话语权。

  扎根脱贫攻坚一线长达9年,带领父老乡亲们一步步走向脱贫致富之路的国家税务总局亳州市税务局副科长刘双燕,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从2012年开始驻村扶贫,截至目前,刘双燕已经连续9年担任深度贫困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村民收入大幅提升。见面会上,她展示一盒颜色漂亮的花茶,“这是我们村的产业扶贫基地自己种植并且加工生产的,它是一种中药材,叫黄蜀葵。今年我们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产业扶贫新模式,带领村民种植了1000多亩的黄蜀葵,如果您秋天来我们朱集村,会看到那片片的金色花海中上百名的农民在田里采花劳动,那个画面真的是非常漂亮、非常壮观”。

  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班班长、高级技师潘从明,在金昌集团公司从事贵金属冶炼工作20多年,见面会现场跟大家分享的是他们生产的8种贵金属其中一种:铂,“我手里拿的只有5克,但是它的价值却达到了2000多块钱,提取1克,就需要5吨的矿石,需要上千个小时、几百道工序反复提取,才能把最昂贵的稀有贵金属完全回收回来,做到‘吃干榨尽’。这些贵金属用于我国高科技领域,利用于航空发动机、电子芯片。”2009年以来,潘从明和他的团队在总结前辈们宝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上千次反复试验探索,攻克了铂钯分离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铂族金属绿色高效提取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丽的父亲是参加过石油大会战的老一辈石油人,是黑龙江省的劳动模范。刘丽参加工作后,父亲已经将近70岁了,依然上井亲自手把手教她如何管好抽油机,在父亲的指导下,女儿管的井成了标杆队里的标杆井。“我现在既是女儿,同时也是妻子和妈妈,如何把事业和家庭经营好,我想作为石油人来说,最好的就是做好传承。我们石油人就是这样,一代做给一代人看,一代领着一代干。”刘丽说,“今天我也带来了父亲的老奖章,这个奖章是我父亲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获得的奖章,今天我胸前也戴上了全国劳模的奖章,坐在这里,就像父亲和我一起坐在这里一样”。

   “60年前,为了摘掉贫油国帽子,铁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60年后的今天,我们和铁人一样胸怀祖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可以说时代在变,但是铁人精神始终没有变。”采油48队创金牌的时候,因为资料和各种管理都要求高标准,刘丽和工友们白天顶着烈日,晚上冒着蚊虫叮咬,身上都是包,每一个位置挠的都是血印子,浸汗水的地方钻心地疼,“但是我们起早贪黑,连续几个月保证各种生产零误差。像这种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在做,这种坚持我们石油人每个人都在做”。

  对胡洪炜影响最深的人是他的师父,“我师父在一线工作已经近40年了,一直默默奉献、勤勤恳恳,他跟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只想一辈子把这一件事做好’。大家都说他身上有这种钉钉子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到我”。

  作为一名武汉人,胡洪炜在疫情期间立下了军令状,24小时待命,确保武汉不发生一起电网事故。“还记得2月下旬,我们接到一条巡线警报,一条为武汉送电的超高压线路发生一起危急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大面积停电。所以当时我们立即驱车赶往现场,但在距离4公里的地方停下来,当时看到乡村都被土堆封住,其实4公里走过去一点儿也不难,但是我们有130多斤的装备,没有办法到位。一位好心的老乡借给我们一辆手推车,我们装上工具准备拉着就跑,可是一看拉不动,再一看车两边的轮胎都没气了,我们只能背着工具急行赶到作业点。”当时胡洪炜一口气都没有歇,直接爬到40几米高的高空,争分夺秒完成了故障排查,下来后感觉身上都湿透了,又冷又饿,没办法,只能背着设备又返回到4公里以外的车上,“在战疫期间,国网同事三天三夜为雷神山通电,五天五夜为火神山通电,37小时为武汉最大的方舱医院通电,其实日日夜夜都是惊心动魄,我们守住了光明,也守住了希望”。

责任编辑: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