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就业

首页 >> 就业服务 >> 正文

2亿灵活就业者,最需要的是什么? | 媒体札记

发稿时间:2022-02-21 11:03:03 作者:林树心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春节过后,“灵活就业”再上热搜。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字,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相比于约7.5亿的总就业人口,灵活就业人员占比已经超过四分之一。这组数据对比意味着,灵活就业已经从公众印象中的“小众选择”,上升为不容忽视的的重要选项。

  灵活就业的形式很多,同是此类岗位,给人带来的印象往往并不相同。不论是平日生活中人人都常打交道的快递、外卖小哥,没有固定雇主的专业人士,还是把互联网当做“主战场”的视频创作者、网站主播,本质上都可以归属在“灵活就业”这一门类之下。其中,有些职业对年轻人而言更合预期,至少也能养家糊口,也有一些职业在公众看来缺乏稳定性,较难支撑成年人独立生活。

  带着不同的印象,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公众对“灵活就业”的发展趋势也有不同认知。对于新生事物,社会姿态从存在疑虑,过渡到接受、内化,也需要一个过程。

  无论如何,灵活就业都已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就业形态。面对舆论场上围绕相关话题产生的争议,以及一些人心中的隐忧,社会还需建立起一套系统、全面的配套保障体系,为灵活就业者提供更稳定的前景。深入到具体落实层面,多家媒体都曾刊发文章,展开过相关讨论,其中不少角度可资参考借鉴。

  近日,面对网上声浪,光明网刊发评论员文章,在标题中便阐明了“年轻人选择灵活就业,无需过度忧虑”的看法。文章指出:“在这个新的就业市场中,劳动者准入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并且在劳动时间及其他约束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选择权。”针对公众对灵活就业的担忧,文章提出,当下首要任务就是“将探索建立针对灵活就业者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纳入议事日程的优先级,同时尽早设计出符合该群体劳动特点的职业伤害保险制度框架,明确权责及基本规则,切实保障该群体的权益”。

  越是灵活就业,越需要灵活的保障。对此,《广州日报》发文表示:“对个人来说,灵活就业在增长专业技术的同时,也能帮助自己摸索职业发展方向。但如果灵活就业相关社会保障问题无法解决,灵活就业可能就难以体现其灵活性,反而成为人们的无奈之选。因此,灵活就业需要有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保制度和必要的支持政策,并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多样化劳动标准体系。”

  如何满足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需求,一直是相关人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各个细分行业中,外卖快递行业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有着标志性、方向性的意义。该行业灵活就业人员众多,年龄差异大,来源地分布面广,流动性大,这些特点都是建立、完善保障体系的难点。对此,光明网刊文表示:美团、饿了么等规模比较大的外卖快递业灵活就业雇主单位,已经开始探索建立救急社保途径,在社保体系渠道以外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应有的社保权益。作者认为:这类举措“体现的正是社会保障的赖以建立的基础——人道关怀”。

  在政府政策层面上,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意见》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从健全制度入手,为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突出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意见》出台后,《人民日报》刊发题为《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更安心》的评论员文章,既对灵活就业领域的现存矛盾做出了深入分析,也说出了将政策落到实处的关键。

  文章指出:“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平台的用工形式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就业方式相对灵活,大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难以与企业直接确认劳动关系,导致其权益保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这背后,既有制度规范跟不上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的现实,也有平台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权利义务不明确、地位不完全对等带来的问题。”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是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户籍限制,还是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抑或是加快城市综合服务网点建设,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工作生活便利,都需要凝聚多个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合力,拿出具体方案推动政策落实落细落地。”

  2亿人灵活就业,这一现实既不需要过度美化,也不必过度恐慌。面对现实,如何让灵活就业人士感受到社会支持,减少奋斗的后顾之忧,拥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次再见。

责任编辑: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