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就业

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春季大型招聘会周六亮相北京老国展

发稿时间:2025-04-16 15:39: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春季大型招聘会周六亮相老国展
  300余家企业将带来近万个岗位 现场设置多个行业招聘专区 并免费提供职业指导服务

  本报讯(记者解丽)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本周六,市人社局将联合市发改委等部门,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办2025年北京市春季大型现场招聘会。届时,300余家参会企业将带来近万个就业岗位。求职者若无法前往现场,还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在线投递简历。

  据介绍,本次招聘会将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300余家企业参会,提供岗位近万个。现场设置多个行业招聘专区,助力企业与求职者精准对接。感兴趣的求职者可以在参会前扫码预约,提前浏览岗位信息、完善个人简历,届时在现场一键投递简历。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次招聘会将采用“政府搭台+媒体助力+科技赋能”的模式,面向高校应届生、海归人员、技能人才、退役军人等众多群体,岗位涵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同时兼顾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生活服务等诸多领域,既包括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工程师、电力工程师、安全管理师,也包含销售代表、财务经理和物流专员等岗位,满足求职者多元化岗位需求。

  此外,招聘现场还将配套设置公共就业服务专区,免费提供“简历诊断、面试指导、职业规划”等职业指导服务,同时12333人社政策咨询专员为求职者现场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劳动权益保障、社会保险”等政策咨询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将同步提供“直播带岗”和“线上专场”云端服务。未到现场的求职者可以通过“就业在北京”视频号、“央视频”App、智联招聘等平台同步观看现场情况。

  活动结束后两周内,求职者还可以通过北京市人社局官网“就业在北京”服务平台,或登录“京通”小程序搜索“就业在北京”、智联招聘平台找到本场招聘活动,持续投递简历。

  另据北青报记者了解,昨日,市人社局发布《2025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数据报告(一季度)》。报告显示,一季度,本市经济运行平稳,消费领域持续恢复,整体薪酬水平保持平稳态势。受政策利好及产业快速发展影响,一季度集成电路产业、智能/高端制造产业薪酬增速较为突出,月平均薪酬中位值分别为16403元/月和13800元/月。

  在产业升级、人才需求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一季度专业技术人员薪酬继续领涨,月平均薪酬中位值达12967元/月。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助力各产业升级提速,北京高端技术岗位人才缺口不断加大,AI大模型架构师、深度学习研究员、感知算法工程师等热招职位薪酬中位值均超40000元/月。

  ·相关·

  本市将加大应届新毕业大学生租赁房源供给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住房保障规划收官之年。北青报记者近日从市住建委了解到,本市将持续推进新毕业大学生青年公寓、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员宿舍专项租赁。中心城区、平原新城各区每区将选取不少于300套(间)公寓型和宿舍型租赁房源,在毕业季启动面向在京就业创业的应届新毕业大学生租赁。

  据介绍,今年本市将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任务,坚持盘活存量为主、适度新增为辅,通过新建,存量商业办公、厂房、社区配套用房等非居用房改建,统筹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建设等方式,全面完成“十四五”时期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套(间)任务,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间)。

  同时,本市将持续提高公租房备案家庭保障率。2025年末全市力争提高到85%,其中2024年底前备案的低保、低收入、重残、大病家庭依申请“应保尽保”,加快解决公租房轮候家庭住房困难。本市还将加快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分层次、保底线、可持续”的公租房政策体系,规范保障性租赁住房运营管理,做好“十四五”住房保障任务收官工作。

  为满足高校毕业生和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的住宿需求,本市将持续推进新毕业大学生青年公寓、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员宿舍专项租赁。中心城区、平原新城各区提早谋划,每区选取不少于300套(间)公寓型和宿舍型租赁房源,在毕业季启动面向在京就业创业的应届新毕业大学生租赁;针对行业特点,开展“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试点,定向对接配送、快递、家政、环卫等城市公共服务人员租赁,满足“一间房、一张床”多元化住房需求。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市还将持续加强信息化管理和房源使用监督,线上线下融合,抓好申请公租房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实施,持续开展公租房监管和市场租房补贴检查工作,严肃处理转租转借、骗补等违规行为。此外,本市将推进保障房“好房子”建设,立足保障房性质定位,持续推进可持续住宅试点,聚焦装配式装修厨房防异味、地漏反味、地暖构造等重点方面,探索优化技术措施和好做法。

  文/本报记者赵婷婷

责任编辑:张建伟